HOME PAGE


濕重須知

你不可不知的──濕重惹的禍(搔癢、疼痛、重濁、肥腫、臭味)

經常頭昏腦脹,瞓極都唔夠,容易泄瀉,便便不能成條,厠後沖水總有污漬,舌苔白而厚,舌邊多見牙齒痕跡,又容易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問題或季節性地出濕疹……這樣,你係時候要注意一下自己健康,是否已被濕氣病邪侵襲了!水濕與脾臟互為死敵!中醫認為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本身具有生成氣血和運化水濕的功能。正常的水濕是人體必要的,脾臟會洽當地作出全身性的運化協調,讓各臟腑組織器官得以滋養。但如果因為某種原因,如飲食喜生冷,生活在經常在潮濕地方,或者未明原因的脾失健運或其他臟腑功能協調等出現問題,以致使到水液運化及代謝失常,人體就會濕濁內生,這些濕濁,正正是許多疾病滋生的土壤,所以一個濕重的人,就算基本體檢OK,但身體總是不爽,老是感到渾身不自在。⋯⋯


→→→按此免費預約註冊中醫


【常見的濕禍】
(1) 濕性重濁,除身重頭昏外,面色總是讓人感到污糟邋遢,大小便混濁污穢!

(2) 濕盛則痰多,痰多則易感眩暈!若一時不慎狹風帶痰,就要小心中風了!

(3) 水濕向下不正常分佈易引起濕疹、下肢腫脹、女性白帶量多,男女性下部無故經常搔癢!

(4) 腳趾間易感痕癢,或出現水泡甚至糜烂!

(5) 水濕之氣容易瀰漫於關節位置,久久不散,引起炎症或疼痛!

(6) 濕邪易成寒濕,又易化熱成濕熱,更可與風、暑、痰、毒等病邪合並為另一種病,起病緩,症狀纏綿。

所以不少人身體檢查明明都PASS,但又身體總是感到不爽,一些古靈精怪的症狀隱隱約現。中醫學對祛濕有豐富臨床經驗記載,坊間常以利小便的「下」法或讓人發汗的「汗」法去處理體內多餘的水濕;但這樣是解決不到複雜多變的濕邪病變,臨床上要治水,通過辨證論治,健脾之外,或要看肺、腎、三焦等系統協作。肺主行水,通調水道;腎主水,主持全身水液代謝平衡,腎陽虛衰,泄瀉日久不愈,損傷腎陽,腎陽受損又可影響脾陽之不足,致成脾腎陽虛,則泄瀉纏綿不止。三焦乃水液運行通路,亦是氣化的主要場所,若三焦壅塞,則水滲於皮膚而發為水腫。中醫在治水的法則上,多見:宣肺、健脾、溫腎、行氣、活血、滋陰、分利濕熱、攻遂瀉水等等。在飲食上,如果是要健脾,常用有山藥、薏米、紅棗、四季豆、牛肉等食材,但辨證後若須治以宣肺利水,則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在針刺和艾灸上,因應不同證候,有不同配穴,如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,這裡有個穴位叫「委中穴」,屬於膀胱經的真位。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,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「排污口」,要是這處不通暢,濕氣排不出去,可能會導致關節炎、腰痛等疾病的發生。所以平日保健可按揉此穴,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一下對水液化謝皆有裨益。小腿後側的「承山穴」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,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,排出多餘水濕。大家可以試一下輕輕按這承山穴,若然有明顯的酸脹痛感,就是說明體內有濕的緣故。有一個穴位叫做「蠡溝穴」,這穴在內踝尖上5寸。「蠡」字的本意是指小瓢蟲在咬木頭,「溝」則指細長的水道,在這裡暗指婦女陰道。所以這個蠡溝就是中醫針灸常用於治療陰道瘙癢的要穴。掛除是病毒細菌感染等性病,這類瘙癢多由於肝膽濕熱,配穴上再加上祛濕要穴「曲泉」與「陰陵泉」,是治濕熱的一個治本之道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若有任何養生健康問題或其他疾病諮詢,尋求專業(男/女)香港註冊中醫了解病情?

→→→按此免費預約註冊中醫


填妥預約表,首次登記,免診金! 5區門診 (旺角/觀塘/荃灣/大埔/北角) 現正投入服務,查詢電話: 21111455



Back